霹雳地方掌故
霹雳地方掌故
剩余2本
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
出版社: 学乐书苑
ISBN/EAN: 9789671508633
出版日期: 2024-01-01
页数: 616页
语言: 繁体中文
近代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称之为“文化记忆”,在文学作品中以各种符号出现,重新建构一个我们可以理解的“社会-文化”空间。朱老师的书写,大量出现了许多建筑、街道、店铺,当然重要的是与物联系起来的“人”。这么一种书写,对在地的社区民众是一种符号“记忆”的存在;对社区以外的读者而言,则是一种可认知、感受社区温度的接入点。
除了大量类似上述的“空间”描写之外,其他的描述对象还包括地方上的教育、闻人轶事,以及日治时期的“记忆”。特别是他对日治时期的描写,同样也是通过“空间”的描述,作一时空的内容变化对比,展示战时与和平之后的不同景象。这虽然是朱老师的个人“记忆”,但投射在公共场域中,却是集体的符号“记忆”。
老师的书写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说鲁白野是建立在建国之后对新兴国家的期许,张景云是一代文人办报的文化省思,张集强代表着新一代具备专业意识的文史评论书写。朱老师的书写介于鲁白野和张景云之间,或许祝老师写作的时候没太多的企图心,却也形成其特色。
——曾维龙博士
课余之暇,他带着一本记事簿,一枝笔,骑着他那辆老旧的日本造摩哆车,走遍霹雳中市井坊间,乡村城镇;从北端的上霹雳仁丹,到与雪兰莪州接壤的丹绒马林;从避暑胜地的金马仑高原到西海岸线的渔米之乡,可称为现代版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先生。
朱宗贤老师的这些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词,记载了霹雳州一个时代的人文地理,乡土文化,真实的反应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人情世故,填补了和丰富了一个时代的霹雳州民间人文历史。
——胡恩林
朱老的这一本著作堪称霹雳州华社的“时间胶囊”,他的文章记载的年代从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到千禧年后,里面不但捕捉了历史的点滴,当时的人物记载,更有他见证大时代的心情感想。我虽已届天命之年,但是朱老的文章,仿佛是小叮当的时光机,许多我童年或耳温或亲见的人物,事迹与地点,在他的笔触下跃然纸上,我曾就读的学校,走过的街道,驻足的建筑,透过他的叙述让我仿佛重临旧址。尤其是读到我自己的曾祖父(曾鸣山),祖父(曾敦化),伯公(曾智强),叔公(曾敦炎)及大伯(曾瑞豪)的事迹,心里更是满满的忆念及感恩。
——曾广志博士
朱宗贤(1931年-2016年5月14日)
祖籍广东南海佛山,出生于怡保。战前就读于培南小学,沦陷时期毕业。
战后,年15岁,入育才中学,毕业后充任华小教员。1956年,师训班卒业后前往台湾师范大学师训深造。此后担任独立中学教师多载,先后在安顺三民、怡保深斋、班台育青服务。以略通日语,1974至1980年间在日资公司担任通译员。素喜旅游考察,寻访名胜遗迹。
1992年杪退休,勤于写作,先后在大众报《谈古说今》《民俗风采》、中国报《今日霹雳/地方掌故》、南洋商报《新霹雳》及光华日报《讲古》的栏目发表文章,同时也撰有旧诗诗缀联等各类作品。
2007年出版《怡保城乡散记》。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