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产品信息
1 / 1

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

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

常规价格 RM57.40
常规价格 RM57.40 促销价 RM57.40
促销 售罄

剩余5本

作者: 陈思贤
出版社: 季风带
ISBN/EAN: 9789869745857
出版日期: 2020-04-01
页数: 200页
语言: 繁体中文

• 在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是风华正茂,还是风华不再?
• 作为「全球城市」与「国族国家」,新加坡的双重身份如何令「新加坡模式」渐现疲态?
• 新加坡社会能否壮大,为何是新加坡的未来国家发展重要议题?

「我们并非在安逸环境里下棋。我们耗时议事之际,周边世界都在变动。我们其实是在参与足球赛,只要我们静止不动,世界其他对手便会将我们撃败……」

在《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之中,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前副院长陈思贤(Kenneth Paul Tan)认为,论述是建国重要根基。新加坡一党独大的威权管治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主要原因是官方积极宣扬其国家发展论述,并希望借此取信于民﹑维持政府威信。这套官方论述强调,国家生存基础薄弱,与此同时人民行动党政府秉持实用主义哲学,重视用人唯贤﹑廉洁与诚信,并以长远目光发展国家经济。国家若非由人民行动党政府以威权方式治国,新加坡便会陷入分裂,难有今天亮丽成就。

不过,官方这套国家发展论述已因新加坡拥有双重身份而愈加受质疑。新加坡既是国族国家(nation-state),也是全球城市(global city)。国家扮演双重角色,令新加坡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社会的矛盾与日俱增。新加坡作为全球城市,需要积极迎合新自由主义式(neo-liberalism)全球化发展。但从新加坡普罗大众角度看,在「市场至上」管治方针下,新加坡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加剧,政府管治表现并非毫无瑕疵,「新加坡模式」逐渐失去光环,官方所宣扬的国家发展论述说服力渐失,官民关系更形疏离,民怨在累积。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局势,于内忧外患之中,被全球大小国家视为发展典范的“新加坡模式”将会如何延续其荣光?

陈思贤(Kenneth Paul Tan)将从本土民情角度书写「新加坡模式」原貌,破除「新加坡神话」迷思,分析「新加坡模式」在后李光耀时代面临的危机。 《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是立足本土﹑解构「新加坡模式」成败得失的必读入门书。

陈思贤(Kenneth Paul Tan)教授

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过去陈思贤教授屡获教学奖项,于2009年更曾获颁新加坡国立大学最高殊荣杰出教育者奖(Outstanding Educator Award)。陈思贤教授的著作包括:Singapore: Identity, Brand﹑Power (2018)﹑Cinema and Television in Singapore: Resistance in One Dimension (2008),以及Renaissance Singapore? Economy, Culture, and Politics (2007)。陈思贤教授于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取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在澳洲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等学府担任访问学者。陈思贤教授也是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National Arts Council Singapore)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的顾问团成员,以及新加坡剧团The Necessary Stage董事会主席。从2005年到2017年,陈思贤教授出任亚洲电影资料馆(Asian Film Archive)首任董事会主席。于2012年,新加坡政府在全国举行为期一年的「我们的新加坡全国对话会」(Our Singapore Conversation),陈思贤教授是全国对话筹备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邝健铭

台湾季风带文化总编辑。曾负笈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在新加坡从事研究工作。著有《港英时代:英国殖民管治术》与《双城对倒:新加坡模式与香港未来》,合著著作包括China's Influence and the Center-periphery: Tug of War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Indo-Pacific(即将出版)﹑East Asia: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Gridlock与《社运年代:香港抗争政治的轨迹》。文章散见于The DiplomatAsian Survey;香港《信报》、《明报》、《经济日报》、《亚洲周刊》、《立场新闻》、《端传媒》、《评台》;新加坡Channel NewsAsia、《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当代评论》、《燧火评论》;台湾《上报》﹑《新新闻》﹑《风传媒》、《关键评论网》、《故事》;中国《参差计画》等。

导论之一 论“新加坡学”—新加坡模式的五大启示 ⊙ 邝健铭(《双城对倒—新加坡模式与香港未来》作者)

导论之二 平行时空—从东亚视角看“新加坡模式”⊙ 黄伟豪(香港中文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副主任)

中文版作者新序
只是近黄昏?—浅论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模式”之未来 ⊙ 陈思贤(Kenneth Paul Tan)

背景:新加坡国情
关于国家历史
关于国家选举
关于国家竞争力

《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概念图

第一章 解构新加坡威权政治
1.1 新加坡的国家政治发展趋势
1.2 新加坡政府霸权地位之根基

第二章 建国历程(一):国家发展论述与政治秩序
2.1 新加坡政府权力基础之一:选举政治
2.2 新加坡政府权力基础之二:执政表现
2.2.1 执政表现(一):国防
2.2.2 执政表现(二):国家内部安全
2.2.3 执政表现(三):国家经济增长
2.2.4 执政表现(四):国家财富分配
2.3 新加坡政府权力基础之三:道德威望
2.3.1 国家发展论述(一):国家永恒危机论
2.3.2 国家发展论述(二):诚信
2.3.3 国家发展论述(三):用人唯贤
2.3.4 国家发展论述(四):实用主义
2.3.5 国家发展论述(五):「新加坡故事」

第三章 建国历程(二):多元种族主义与国家共同体意识
3.1 《新加坡国家信约》之一:不分种族
3.2 《新加坡国家信约》之二:不分语言
3.3 《新加坡国家信约》之三:不分宗教

第四章 建国历程(三):全球城市的本土社会发展
4.1 全球化之下的新加坡贫富差距问题
4.2 全球化之下的新加坡国家文化发展

第五章 建国历程(四):威权政治下的公民社会
5.1 「榕树修剪论」—新加坡政府之新公民概念
5.2 「工作委员会」—新加坡公民社会之实验
5.3 「我们的新加坡全国对话」—新加坡公民社会发展之曙光?

第六章 建国历程(五):从国际社会角度看“新加坡模式”
6.1 新加坡国家品牌之建构
6.2 「新加坡模式」的国际魅力
6.3 「新加坡模式」在中国
6.4 新加坡国家品牌之未来

第七章 建国历程(六):小国外交之道
7.1 新加坡与美国关系
7.2 新加坡与中国关系

第八章 展望“新加坡模式”之未来
8.1 「新加坡模式」风华不再?
8.2 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国家发展前瞻

附录一: “新加坡故事”与希腊神话—论新加坡公民社会复兴之必要
附录二: 如何预防威权式民粹主义冒起之危机?—“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附录三: 如何重振新加坡“用人唯贤”精神?
附录四: 如何平息新加坡高薪养廉政策争议?
附录五: “新加坡模式2.0 ”—论重构治国理论之必要
参考书目

查看完整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