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产品信息
1 / 1

冷战光影:地缘政治下的香港电影审查史

冷战光影:地缘政治下的香港电影审查史

常规价格 RM70.60
常规价格 RM70.60 促销价 RM70.60
促销 售罄

剩余5本

作者: 李淑敏
出版社: 季风带
ISBN/EAN: 9789869745819
出版日期: 2019-02-01
页数: 224页
语言: 繁体中文

本书梳理1945年到1978年的香港电影审查史,当中特别着重检查员小组(Panel of Film Censors) 与审核委员会(Board of Review) 的运作。就何谓合适公映的电影,香港官员与检查员的取态建基于三点:第一,在英帝国与亚洲之内,香港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有何变化;第二,香港与世界各国对阶级、种族、性别等问题的理解有何新发展;第三,香港民众对电影审查政策有何反应。这三点都印证,香港政府电影审查政策并非一成不变,香港公众的策略性抗争运动亦能改变官方电影审查操作。

本书所书写的冷战时期香港英殖政府的电影审查案例颇具独特性。毗连中国的香港在冷战中成为自由世界与共产阵营的一大意识形态战场。因此,香港官员的电影审查目标,主要在于保护香港的外交关系、令香港免受地缘政治波动影响。是以,香港官员以“政治中立”取态包装香港政府电影审查政策。这种“政治中立”路线的一大特点,是香港政府配合自由世界反共之余,也会同样审查美国电影抨击中国的内容,并不时在审查过程之中迁就中共观点。这种电影审查操作的背后目的,是为了避免挑衅中共、使之侵略香港。从1960年代末开始,香港政府转而更重视电影道德审查,但此时官员的管治思维仍然是试图保持“中立”的表象。例如,官员拒绝在香港推行电影分级政策的理由之一,就是为免政府过份介入香港公众私人生活。

1. 本书透过冷战时期香港管治案例,剖析国际关系与本土政治如何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如今全球新冷战已临,对于身处大国政治狭缝﹑包括香港与台湾在内的地方应该如何应对,本书内容颇具时代启迪意义。

2. 本书书写跨域网络如何形塑香港管治﹑新加坡与马来亚英殖政府如何影响香港电影审查政策,是示范如何从区域视野重构地方知识的力作。

3. 近年强调破除大一统视野﹑重视在地历史与文化多元的“华语语系“学术理论兴起,为全球华人研究带来突破。本书书写冷战时期受地缘政治牵动的香港电影审查史,为“华语语系“学术理论﹑指出大一统文化研究框架盲点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案例。

4. 本书不但梳理了英帝国在香港殖民地的管治方略,而且也为研究“香港电影王国“乃至“香港模式“的前世今生提供了重要导引。

李淑敏(Zardas Shuk-man Lee)

香港大学文学士、人文(哲学) 硕士。现为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系博士候选人,研究范围为殖民主义、二十世纪南亚与东南亚的文化及思想史。

邝健铭

台湾季风带文化总编辑。曾负笈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在新加坡从事研究工作。著有《港英时代:英国殖民管治术》与《双城对倒:新加坡模式与香港未来》,合著著作包括China's Influence and the Center-periphery: Tug of War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Indo-Pacific(即将出版)﹑East Asia: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Gridlock与《社运年代:香港抗争政治的轨迹》。文章散见于The DiplomatAsian Survey;香港《信报》、《明报》、《经济日报》、《亚洲周刊》、《立场新闻》、《端传媒》、《评台》;新加坡Channel NewsAsia、《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当代评论》、《燧火评论》;台湾《上报》﹑《新新闻》﹑《风传媒》、《关键评论网》、《故事》;中国《参差计画》等。

查看完整详细信息